包昌火(1935年—2021年1月31日),中国情报学的倡导者,中国科技情报的先驱者,中国竞争情报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是中国著名情报学家、新时代情报学变革的先锋旗帜——这是百度百科上对包昌火先生最新的崇高定格。为缅怀他,让我以企业情报人视角,对包昌火先生抒发一下别样的炽热情怀。
1 包昌火先生的杰出贡献
包昌火先生因在国防科技情报、情报信息研究及竞争情报(CI)推广等方面作出杰出贡献,先后获国家、部委级科技进步奖14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被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竞争情报分会授予杰出贡献奖,被美国战略与竞争情报从业者协会(SCIP)授予终身成就奖,可称是一位穿越于“专家情报”和“情报专家”时空的竞争情报思想传播者。他的学术论文发文量和被引率均位居中国情报界的前列,所编撰的学术专著及专题成为情报界的学术结晶和思想耀芒。他冲云破雾,指点迷津,倡导中国情报学向intelligence回归,力主竞争情报服务于市场经济主战场,力推企业竞争情报实践,并积极推广竞争情报普及培训,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之大令业界瞩目。无论中国情报界的评论如何纷争,关于包昌火的杰出贡献总是各界议论的“最大公约数”。
包昌火的名字带“火”,他似乎也是情报界的“普罗米修斯”。他最早率领专家团队,以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竞争情报分会理事长身份出席1998年3月的SCIP第13届国际年会,并访问美国情报各界,还签署了中美两会关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备忘录。他以接续的思想火种点燃了已在中国炽热待燃的“干柴”,随之兴起的各地企业竞争情报实践及其培训活动便星火燎原,如火如荼。因此,在我们企业情报人的眼里,包昌火先生是一位实实在在地将竞争情报学说植入中国大地的情报大家。
2 包昌火先生的学术成就
包昌火先生关于情报与竞争情报的鸿篇巨制是企业情报人员的必读书和办公案头必备的工具与“兵法”。包昌火的《情报研究方法论》与后来他领衔主编的《竞争情报丛书》《信息分析丛书》,以及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等,系统引进和发展了竞争情报理论与方法,是竞争情报的理论宝典和百科全书,所提出的建立人机结合以及具有三大网络、三个系统、一个中心和六大功能的竞争情报系统(CIS)的基本框架,为我国竞争情报的研究、培训、咨询和实践提供了导向、依据,也使竞争情报理念为企业各界广泛接受。特别是这两套丛书,从策划、编著到陆续出版历时十多年,系统地论述了信息情报与竞争情报的基本理论、发展现状、主要方法、分析软件、分析案例和未来发展,具有新颖性、学术性、实用性、可续性和系统性等特征,对企业人应用竞争情报提高驾驭市场竞争的能力具有启蒙作用和指导价值。写此文时,容我回过头来谨向书橱中的它们一一行注目礼:
《竞争情报丛书》(华夏出版社,2001年后陆续出版)由《竞争情报与企业竞争力》《竞争环境监视》《竞争对手分析》《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网络竞争情报源》《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技术创新与企业竞争》《商业秘密保护》(未正式出版)等8册构成,总计200多万字。
《信息分析丛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后陆续出版)由《信息分析导论》《竞争情报导论》《信息源和信息采集》《信息分析方法与技能》《专利信息采集和分析》《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信息分析和竞争情报软件》《信息分析和竞争情报案例》《信息经济学与信息分析》等9册构成,总计400多万字。
3 包昌火先生对企业竞争情报的推动
包昌火力主情报学的方向应为“information的intelligence化”,即把信息转化为情报和谋略,成为企业情报工作的核心任务。他认为,企业竞争情报不仅能够监视竞争对手的动向和环境变化,而且具有对环境的“早期预警”功能,使企业能在竞争市场上捕获商机,赢得竞争主动权。他大声疾呼:让每个企业建起自己的“中央情报局”。在包昌火等专家的大力倡议和热情指导下,一个以竞争情报理论方法和案例分析为主要内容的普及培训活动在全国热烈开展,一大批成功应用竞争情报的企业,如宝钢、长安汽车、上汽集团、一汽集团、中国电信、和氏璧化工等脱颖而出。
竞争情报对汽车产业的贡献很大。20世纪90年代,为改变传统情报信息搜集的单一功能,汽车企业引入了竞争情报概念。竞争情报适应了合资合作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对上汽情报人提出了更高要求。上汽情报人员通过学习,完成了实战型竞争情报项目《桑塔纳轿车选型和市场调查》;与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合作,完成了研究型竞争情报项目《上海轿车行业竞争环境监视系统研究》,还参与了当时的中汽总公司、交通部等组织的针对“中国汽车产业转型期何去何从”这一问题所开展的一系列重大课题和研讨。当改革涉入深水区,传统的经济学、社会学理论有些不太适用于现代汽车工业,幸好有了包昌火的竞争情报理论宝典,汽车情报人可在当时汽车界的思想交流、碰撞与交锋中彰显睿智和活力,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文章来源:《地质科技通报》 网址: http://www.dzkjqbzz.cn/qikandaodu/2021/0617/727.html
上一篇:构建数据密集型科技情报范式
下一篇:对提高地质找矿效果实现找矿突破的探讨
地质科技通报投稿 | 地质科技通报编辑部| 地质科技通报版面费 | 地质科技通报论文发表 | 地质科技通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地质科技通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